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预计为28.74亿吨,同比增加1414万吨,增幅0.5%。
人生最大的限制在于自身 从江西老家到武汉读书,再到北京成家立业,最后举家搬到合肥,从平台主任到实验室负责人,一切从头开始。但这项研究真正用到临床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怎么饿?饿多久?什么时候饿?占成说。
占成笑言,这几年,操心太多了。在科研人员看来,除了获取能量之外,摄食行为对人体代谢、免疫功能、衰老以及寿命等方面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受访者供图 用饥饿控制免疫系统 民以食为天,摄食行为是动物和人类最重要的基本需求之一。身边的同事也劝他,出去单干会很累。比如,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适度的饥饿节食有利于改善自身免疫疾病,但这其中的原理并不清楚。
这段时间可能是人生中唯一一个有人指导做事情的阶段。当时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以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天文学家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中国建造一座大型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破四唯、五唯问题在我们团队从来都不存在。然而台址开挖工程已经开始,拉索又是FAST的基础。受访者供图 荜路蓝缕筑天眼 1993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多国科学家倡议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两年的大规模疲劳试验,上百次实验失败后,他们终于研制出超高耐疲劳钢索,支撑起中国天眼的视网膜。
2009年10月,刚博士毕业的姜鹏拖着行李箱第一次站在大窝凼的基地时,现场的简陋远超他想象。为此,姜鹏到企业去做实验、制订改进措施,最终用涂层工艺解决了丝间磨损。
电话那头,姜鹏接连解释说,我们做出绩,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奖颁给我们,既是对南仁东老师的告慰,也是对我们的鞭策鼓励。最初,队员们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岩土特性,做地锚实验,选择牢固的拉索固定点,测试地锚拉拔力。30多年来,团队成员都在默默奉献。姜鹏(右一)等人在做地锚实验。
这期间有太多难忘的瞬间。姜鹏说,现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先进设备研发、大科学工程实施,我们非常需要这种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能脚踏实地做事的螺丝钉精神。基地没有自来水,他们的生活用水也要在山里取水,因为水源卫生条件有限,很多队员后来都落下了肠胃病。南仁东(右一)在现场检查机房施工质量。
30年来,这支队伍常年坚守大山之中,不懈开展原创性技术攻关,为中国天眼按时保质建成及高效运行作出了卓越贡献。那一刻,大伙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研制出世界唯一一个采用主动变位工作方式的超大型索网结构。当时我们对十余根钢索进行疲劳实验,没有一例能满足要求。
2017年初,现任中国天眼工程团队负责人姜鹏从南仁东手中接过接力棒,带领团队承担起望远镜的调试任务。姜鹏补充说,我们关注的只有一点,精打细磨自己的工作,把事情做踏实做好。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我们最终顺利完成了调试任务。1994年,人民科学家时代楷模南仁东创建中国天眼工程团队,承担了中国天眼建设、调试和运行的重任。当时拉索单丝疲劳指标没问题,但拧成一股就不行,抗疲劳性能怎么弄都不过关。此时,本硕学习结构工程的力学博士姜鹏主动承担起解决索网疲劳问题的工作。
白天做实验、晚上写材料,那段日子很枯燥。我们是一个个螺丝钉,但我们形成了合力。
作者:张双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1 0:34:4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国天眼工程团队:合力走到人类视界最前沿 1月19日,首届国家工程师表彰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国家验收会议上,专家组认为FAST工程建设实现了我国射电天文望远镜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并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显著提升了我国射电天文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了相关产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那是个几乎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地方,除了几个低矮工棚,四周就是满目青山。姜鹏认为,团队取得这样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前后几代人围绕一个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
团队还研制出满足10万次的耐弯曲疲劳寿命的动光缆,攻克了缆线入舱方案中信号传输生命线难关。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前期论证、设计、堪址任务繁杂艰苦,团队为此花了10来多年时间,又在贵州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遍近百个洼地,最终确定了大窝凼作为台址。姜鹏说,工作之余除了爬爬山,就是拔点当地搬走农民留下的萝卜来调剂生活。
那段日子,姜鹏的神经一直紧绷着,随时都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需要解决。我们正在推进望远镜阵列,经费筹措的事情在推进,也有些关键技术需要论证,大家时间很难凑,所以就请假了。
姜鹏回忆说,那时候年轻,也没觉得条件多艰苦。他们远离家人,常年驻守在大窝凼现场,有为了工作愧对自己1岁孩子的年轻妈妈。
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建设了世界上最大跨度柔性索驱动的馈源高精度定位系统,利用6根钢索将30吨馈源舱内的并联机器人控制至抛物面焦点位置达到毫米级的动态定位精度。
姜鹏说,国际上同类设备在争分夺秒地规划研制,很多指标都对标FAST,如果我们稍有松懈,就难以让中国天文学家站在射电波段视野的最前沿。住简易工棚、吃工地食堂、用公共浴室和野外卫生间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硬是高质量完成了中国天眼工程建设,为追赶、领先、跨越的FAST精神做了最好的注解。有用瘦弱肩膀扛起30多斤仪器,奔走在山路、基墩上完成测量任务的年轻小伙儿山里手机信号不好,姜鹏记得同事们为打个电话,经常要爬到山头找信号。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通过改善张拉工艺,让拉索产生塑形变形之后均匀受力。2017年8月27日,中国天眼第一次实现对特定目标的追踪观测,稳定地获取目标源射电信号。
姜鹏说,现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先进设备研发、大科学工程实施,我们非常需要这种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能脚踏实地做事的螺丝钉精神。此时,本硕学习结构工程的力学博士姜鹏主动承担起解决索网疲劳问题的工作。
与此同时,获奖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正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主持学术会议。姜鹏(右一)等人在做地锚实验。